点击收藏后,可收藏每本书籍,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

第十三章

茕茕 九月买的饼干 3187 2024-02-04 16:10:22

陈冬阑是在冬天出生的,父母却在次年春天离婚。

他跟着妈妈。妈妈在他刚学会叫妈妈的时候就再婚,马不停蹄地和新的丈夫孕育了孩子。

他的妈妈和继父都很关爱他,他们彼此都清楚这其中确实存在的亲情。但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事情是没办法改变的——妈妈就是爱弟弟多一点,她会骂弟弟,会因为弟弟老是惹她生气而烦恼,甚至哭泣。但是面对陈冬阑,她似乎只有生活费这一个话题可以聊。

无论陈冬阑是哭闹还是不在意,这都不会改变。

陈冬阑成长为了一个木讷的孩子。

用木讷来形容他这样的男孩,还算是宽容了。任谁看到像陈冬阑这样走路一直低着头,和他说话半天不理人,理人了也不会聊天,让场面瞬间陷入尴尬的男同学,都会在心里骂一句,然后嫌弃。

不仅这样,他身高很高,却总是驼背。上课时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,整个人都会矮一截,就算是绝对能回答出来的傻瓜问题,也会磕磕巴巴答不上来,脸涨得通红,好像那个才到他肩膀的年轻女老师会吃了他一样。

初二那年,同班同学袁渊搬到他身边和他坐起了同桌。

袁渊是当时班上最有男生缘的男同学。因为男生都喜欢和这样爽朗大胆,还总是能在球场和游戏里carry他们的人做朋友。

更何况人家成绩还好,不时可以借作业来抄;生得高大威猛阳光帅气,可以借以接近女生。

袁渊不是为了陈冬阑而调座位的,他是为了隔着一个走廊的好兄弟。

陈冬阑闷闷的不说话,袁渊也不搭理他。因为没有例外,袁渊也觉得陈冬阑很无趣,所以没有了解他的兴趣。

就这样,袁渊和他的好兄弟在陈冬阑身边吵吵嚷嚷了一个学期。

直到那之后,陈冬阑搬家。

“我和你叔叔商量了很久,还是打算把小德送进私立外语初中,这样,也方便过几年就送他出国。冬阑,这样可能离你学校远了点,但是辛苦你一下,这都是为了弟弟。如果你想要在学校附近租个房子也没关系,我请人照顾你。”

妈妈这样和陈冬阑说。

她和叔叔已经为了弟弟上学的问题苦恼很久了,现在烦心事很多,陈冬阑当然也不敢添乱。于是他早起上学的时间提早了快两小时,晚上要在地铁上做一会的作业,天黑透了才能到家。

他搭地铁的第一天就碰上了袁渊。

袁渊上车的那站是高峰站,人潮涌动,大家被相互挤成了肉饼。时间有点迟了,袁渊急得汗都掉了下来,抬头瞄到陈冬阑,救星一般地喊:“喂,拉我一把!”

陈冬阑犹豫了几秒,可能不止几秒,滴滴几声急促的铃声,袁渊就这样被拦在了车外。

他惊讶地抬头,车门外袁渊也瞪大了眼看着他。车嗖地一下开走。

结果袁渊迟到了。

“我没看错,你就是我同学啊!”下第一节课后,袁渊拒绝了打篮球的邀请,坐在位置上谴责陈冬阑,“怎么就不肯帮我一把呢?其实你要早说你不拉我,我就自己使劲了,我就是怕你要拉我我才等着的。”

“对不起……”陈冬阑不敢看他那双又大又亮的眼睛,“我觉得车上人有点多,怕伸手……推到别人。”

“嗯?”袁渊垂下脑袋,试图看到陈冬阑的眼睛,“你大声一点,再把头抬起来点,我听不清你说话。”

陈冬阑重复了一遍。

“那是我没考虑周到……”袁渊挠了挠头,笑了一下,“可是你语气怎么这么弱,我以为你哭了呢。那可不好办,我小学毕业后就再没有惹哭过同学了。”

陈冬阑僵硬地挺直脖子:“下次,我会拉你的。”

袁渊打了个响指,扩大了笑容:“那我先谢谢你了啊。”说着就跑出去打篮球,虽然没剩多少时间了,但他大概觉得能摸两下篮球也是好的。

说好要拉他,陈冬阑在夜里演练了第二天拉他上车的场景。可是接下来一整个学期,陈冬阑都没有再在地铁上碰到袁渊。

也许就在相邻的班次,也许是在不一样的车厢,也许就是几人之隔,但是没有遇到就是没有遇到。

升上初三的第一个校运会开幕式,致辞人就是袁渊。在操场上看不出差别的上千个学生中,陈冬阑是最不起眼的那一个。他低着头观察鞋子底下的草,一根根数过来又数过去。

“大家好,我是初三三班的袁渊,今天,能在这里代表大家致辞,我十分荣幸。”袁渊一手拿着麦克风,一手拿着文稿,身体站得笔直。面上挂着轻松的微笑,声音落落大方。

陈冬阑只看一眼就忘记自己数到几了。

“在草长莺飞的这个春天,我们迎来了校园的春季校运会,本着强身健体的终极目标,学校……”

袁渊语速略快,但咬字清晰,断句恰到好处,所以即使是那么枯燥的官方致辞都格外的吸引人。

这是陈冬阑给听得入迷的自己找到的理由。

校运会陈冬阑有一个项目,那就是跳高,虽然体能不怎么样,成绩也从来都不理想,但是腿长的人都免不了被体育委员写在这个栏目的报名表上。

田赛和竞赛场地不同,但是有些时候是同步进行的。

陈冬阑在排队的时候,枪声响起,四百米跑步的比赛开始了。

袁渊穿着深蓝色的运动服,拔腿冲在最前面。他的头发本身就理得很短,但因为跑太快了,总觉得那短短的头发都被风带得竖了起来。

那天,袁渊在四百米初赛的赛场上甩了第二名老远,破了校记录。

那天,虽然成绩还是惨淡,陈冬阑跳出了有史以来最好的成绩。

跳完自己最后一跳时,自知没可能取得名次的陈冬阑取下了号码簿,转身离开,却发现看比赛的人群中,袁渊正笑着看着他。

俩人的视线撞了个凑巧,于是袁渊抬手打了个招呼。

陈冬阑没有来地紧张,不知道该给什么回应,好一会之后才像生锈机器人一样点了点脑袋。随即想到袁渊的好兄弟也参加了跳高比赛,就打算换个方向离开。

没走两步,袁渊却小跑着凑近:“你走哪去?我跟你打招呼呢。”

陈冬阑嘎噔一下又停在原地,局促地说:“我……我以为你来看别的同学比赛的,就想先走。”

袁渊眼里有点迷惑:“我来看别的同学比赛就不能顺带看你的吗?不是,我给你绕进去了,既然我们碰上了就不能在一起看?”

陈冬阑低下脑袋,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,不由热了耳朵,感到窘迫:“不是,我是怕打扰到你和你朋友。”

“你说什么呢,大家都是同学。”

如袁渊的致辞所说,那一天草长莺飞,是个和煦的好日子。袁渊刚下跑道,外头罩了个薄薄的夹克,一手插在兜里,似乎那股飞奔的劲头还未褪去。他说,“都是朋友。”

那一天,他们从陌生的同学变成了朋友,虽然依旧陌生,但这一幕陈冬阑回味了很久。

升上初三,课业变重了。陈冬阑木讷久了,自觉脑袋也不是很聪明,于是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。哪怕上下学的地铁也会看书。

结果不小心就看睡着了。

拍醒他的人就是他以为再也不会和他搭一趟车的袁渊。

“快到站了。”有人拍他的肩膀。

陈冬阑皱着眉把眼睛睁开,和袁渊闪亮的眼睛撞了个正好。

他也不知道为什么,虽然他不善于和别人对视,但总觉得袁渊的眼睛格外晶亮。他错开视线看到站,距离学校还有两站。

观察到陈冬阑的视线,袁渊笑了:“我怕你会赖床。”

虽然面上不动声色,但陈冬阑心里痒了一下。他从来不赖床。他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每天就准时被闹钟叫醒,不给妈妈和叔叔添麻烦。

“不会的……谢谢你。”陈冬阑摸一把膝盖上的书,摸了个空。

“我给你捡回来了。”袁渊抬起手向他示意,递回那本语文书,“大早就背诗?难怪会困。”

“我……”陈冬阑不知道回什么,想了一会才说,“不是诗的问题。”虽然有一部分是诗的责任,但根本原因在于起太早。

“总之是学习的问题就对了。”说着袁渊打了个哈欠。

陈冬阑又不知道怎么回话了。

好在袁渊很会聊天:“突然碰见我不会奇怪?我没搭这条线有一段时间了。”

陈冬阑觉得自己应该问:“……为什么?”

袁渊又打了个哈欠:“之前我爸妈出差,我暂时住在我姑姑家。我的天,那可有够远的,每天我姑姑都要把我和我姑父打起来,打仗一样催着我们吃饭,再催着姑父开车送我上学,不过一个月,我姑父憔悴得比我姑姑还瘦。”

陈冬阑有点想笑,但硬生生忍住了。

袁渊感到疑惑;“这是好笑还是不好笑?”

陈冬阑摇头:“好笑……不,是你的描述好笑。”

袁渊无奈:“想笑就笑啊。”

陈冬阑迟疑地说:“……我怕你觉得我是在嘲笑你的家人。”

“噗——”袁渊被逗笑了,“不要那么严肃啊!为什么你老是怕?没什么好怕的,陈冬阑。”

陈冬阑愣了一下。

他大概是被击中了。

心脏上,从一开始就存在的麻痒愈演愈烈,以至于他不由收紧了拳头,藏在身后。

初三过得很快。这整一年袁渊都减少了课间打篮球的频率,让陈冬阑觉得他们亲近了不少。

虽然只是单方面的“觉得”。

两人常常在上学的地铁上遇到,但是多半只是短短聊上一段就没了。陈冬阑有心和他说话,但是稍一犹豫“该说什么”、“说什么他会感兴趣”这一类的问题,就错失机会了。

而且就算陈冬阑有完美话题可以和他讨论,袁渊不先开口他也不敢问。

这种事情,总是第一次不敢,往后就越发不敢。

每一个“好话题”都被陈冬阑放在心里反复揣摩,最后像被揉烂了的纸团一般丢掉。

按理说,两人放学也该搭同一班地铁回家,但每晚袁渊都要和好朋友一起打一个小时的篮球,天气好甚至更久。

至于陈冬阑,比弟弟晚两个小时到家的他不能让家人等他一起吃晚饭,所以会在食堂吃完再回家。本来到家就很晚了,他不能耽搁更久,让妈妈和叔叔担心。

他有想象过和袁渊一起走出教室,走出校园,然后走进地铁站,再在地铁上挥手分别的场景。

但从来都只是想想。

初中毕业后,他们升上了同一所高中,但是分在不同的班级里。

自我介绍时,陈冬阑第一次当众发言却挺直了背,没有脸红,也没有心跳如擂,更没有结巴。

他心里只有袁渊和他说过的—— “你大声一点,再把头抬起来点。”

还有,“没什么好怕的,陈冬阑。”

目录
目录
设置
阅读设置
书架
加入书架
书页
返回书页
反馈
反馈
指南